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资讯 >  >  详情
焦点日报:​我们为氢弹安“眼睛”
2023-06-25 15:39:36    来源:百度新闻

原创 中国核工业 中国核工业 收录于合集#口述核史 81 个 #访核工业功勋人物 42 个

吴景云,(1929—2013)出生于河北省迁安市,1953年派往苏联留学,攻读无线电制导专业,1960年由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,并获得硕士学位及工程师职称。同年回国被分配到北京第九研究所(实际属二机部下属从事核武器研究),研究方向无线电引信。1965年奔赴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二二一基地,1993年由基地退休。在基地工作期间,历任设计部15室科研组组长;一分厂104室主任,技术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;总厂副总工程师兼科技委副主任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◎ 吴景云

“外国的饭都不好吃”

1953年,吴景云在莫斯科航空学院主楼前

1956年,钱学森访问苏联期间,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的“红角”接见我们几位莫航同学时曾经说过:火箭的推力等空气动力学方面的问题已经解决,所缺的就是“眼睛”了。”他说的眼睛,是指的“无线电控制系统”。

期间,一个同学问了个调皮的问题:“钱老师,您说中国的饭好吃,还是美国的饭好吃?”钱学森回答说:“一句话,外国的饭都不好吃。”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回答!

1964年5月和1965年1月,毛主席曾两次谈到核武器发展问题时,明确指示:“原子弹要有,氢弹也要快!” 1966 年10月27日,我国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后,周恩来总理在庆功会上,向大家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:“要连续作战,再接再厉,一鼓作气,拿下氢弹。”

我负责引信机的设计研制工作

不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,作为武器,都应该让它发挥更大的威力;为此,必须谈谈引信机在核战斗部中的作用和其研制问题。

记得 1965 年5月,朱光亚副院长派人进驻四机部 XXX厂,1965 年 7月初步确定了XXX引信机的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等主要技术指标,1966 年6月成功进行了核导弹飞行试验,试验结果证明,引信机工作正常。

其实,这些工作都是为 1966 年10月27日,我国导弹核武器实弹飞行试验的准备工作之一;同时也说明了高层领导对引信机的重视程度。引信机的作用,就是相当于给核战斗部安上“一双慧眼”。它能观察最佳爆炸时机,使核弹头发挥应有的,最大的威力。

我当时是引信机的设计研制课题负责人,也是被派驻 XXX厂的人员之一,曾任派驻小组负责人。

半年时间,初步样机通过鉴定

引信机是引爆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件之一,但这个专业在当时却是一个薄弱环节,不像核弹理论设计、试验方案等有著名的科学家王淦昌、彭桓武、郭永怀、朱光亚、陈能宽、邓稼先等学科带头人;高层领导意识到了这一点,所以他们都非常重视并且直接抓这一薄弱环节的工作。我清楚的记得郭英会副院长曾亲自主持过引信机设计方案的汇报会。引信机从设计方案确定,样机鉴定、选取,试验、定型、协作生产都是由朱光亚副院长一手抓的。

当时参加导弹用第一个型号引信机设计的还有彭定之、孙朝宗、路荣先、曹天乙等参加的一个小组,我负责整机设计。当设计完成以后,由设计部疏松桂(院士)副主任在西苑宾馆主持召开了鉴定会,会议一致通过了设计鉴定。花了半年左右的时间,在实验室研制成了初步样机;由朱光亚副院长主持,在国防科委召开了初步样机鉴定会,并顺利通过了。

试验圆满成功,技术总结报告被永久保存

引信机的正式样机和批生产都是在宝鸡 XXX厂进行的。

XXX#机正式样机研制成功后,为了证实它是否符合设计要求,回波强度和精度是否满足设计指标,于1965 年7月至9月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核战斗部用引信的“机载飞行试验”。我任飞行试验总指挥。

该试验由国家调用一架直升飞机,为了满足试验要求,在飞机“肚子”上开了一个洞口,是为了悬挂试验“弹头模拟体”用的。该模拟体是自行设计、研制的,外壳上面装有“牛鼻子”天线;当直升飞机旋停在机场上空时,用自制的绞索将弹头模拟体从地面绞上来,并固定在飞机“肚子”下面;XXX#机和测试设备固定在机舱内;然后开始作业飞行。

当时由两位中队长任飞行员,大队长在地面指挥。我们试验人员每次上5至6人。其中一名总指挥,2-3人观察视波器,记录实测数据,并用小黑板(因噪音太大,说话听不见)向总指挥报告试验情况,另一人站在机舱口处,任务是用纸条向飞行员传达总指挥根据实测数据,做出判断后下达如何继续飞行的命令。

执行空投氢弹任务的徐克江机长

此试验花了3个月的时间,圆满成功。试验后,向朱光亚副院长做了口头汇报。他听了汇报后,认为试验非常成功,达到了预期目的。

根据朱光亚副院长的指示,我代表试验领导小组写了技术总结报告,此报告作为永久性文件被保存。

“草原人”永远的自豪

1967年的6月17日,凝聚着“草原人”(在221基地工作过的人员的自称,且引以自豪)和全中国人民心血的,并带着毛泽东主席和全国各民族人民殷切期待的,相当 330万吨TNT当量的,中国第一颗氢弹,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试验靶场上面,距地面3000 米的高空处,成功地炸响了!

这一惊雷般的巨响,不仅实现了毛主席曾作的两次重要指示;而且由于这一惊人的发展速度,使美国最有经验的专家都感到惊奇。因为从原子弹到氢弹,按其原理试验的年、月间隔比较,美国用了7年3个月,英国用了4年7个月,法国用了8年6个月,苏联用了6年3个月,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(我国于1966年年底就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)。振了国威,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地位。

鸣谢 | 核工业二二一局

素材来源 |《金银滩的云——吴景云回忆录》

原标题:《​我们为氢弹安“眼睛”》

关键词:

上一篇:世界速读:张兰回应大S怀孕!在直播间装孕妇,扬言:转移话题,给它送走
下一篇:最后一页